拉法兰:中、美、法三国领导力有何不同?
小欧说
近日,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夏尔·戴高乐全球领导力教席教授、法国前总理让·皮埃尔·拉法兰(Jean-Pierre Raffarin)来到上海校区开展为期一周的学术交流活动。拉法兰自2018年起获法国总统马克龙任命,担任法国政府驻华特别代表,目前也是博鳌亚洲论坛理事。自2014年起他还受邀担任学院欧方理事。
在做客"智荟中欧2018大师课堂"时,拉法兰从个人经验和观察出发,对中法美三国的领导哲学做了深刻的分析和对比。在他看来,美国的领导力是赢家的领导力,法国的领导力是英雄的领导力,而中国的领导力是智慧的领导力。以下是小欧对演讲内容的整理,独家分享给各位读者。
让·皮埃尔·拉法兰
中欧夏尔·戴高乐全球领导力教席教授
法国前总理
关于领导力的历史,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700年,那时候在美索不达米亚,也就是现在的伊拉克,设立了汉谟拉比法典,它是一部严肃的基础法典,规定权力必须遵从法律,也规定领导必须受到尊敬。
历史上还有很多关于领导力的思考。在公元前500多年的中国,孔子就提出了许多关于国家治理的伟大思想;在古希腊,西塞罗等哲人也不断地研究领导力和对人的管理。
在现代社会,领导力不只涉及到政治,还是一个商业管理问题。
在商业的逻辑中,需要企业领导人来激发团队的积极性,使每个人都有成长和行动的意愿。所以领导力是企业管理的主题之一,也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职责核心。这里有很多伟大的教授,他们正对领导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。法国的戴高乐基金会也决定要和中欧建立合作伙伴关系,共同思考关于领导力的问题。
在比较各国领导力的时候,要注意到不同的模式,不是讨论谁的领导力比谁更好,而是看到彼此的区别,并思考可以给我们带来的帮助,让我们变得更加丰富。
《小王子》的作者、法国作家安东尼·德·圣-埃克苏佩里说过,爱情不是终日彼此对视,而是共同瞭望远方,相伴前行。
对比不同文化的目的也不是趋同,而是分享,分享对于未来的看法和观点。在中欧,我们可以根据中国和欧洲文化一起来定义领导力。

五类领导力
总体上来说,有五类领导力,或者说是领导人的五种组织权力的方式。
- 第一种是专制型,我是你的领导,所以我说什么你们就要做什么,军队就是这个模式,使命令可以得到贯彻,下属能够按照上级旨意行事。
- 第二种是父亲型,如果你愿意跟我干活,我会像父亲一样照顾你,给你关爱和帮助。反过来讲,作为领导,我把爱给予你,尊重你,但作为回报你必须干活。
- 第三种是民主型,我们一起工作,大家都是平等的,以民主方式在一起工作,用一种集体性的逻辑共同组织工作,但领导只有一个。
- 第四种是集体领导,在一个团体里面,只有个体,没有领导,团体由一个小组集体进行领导,没有一个人站在前面或者躲在后面。
- 第五种是放任自流,没有领导。团队个体想干什么就干什么,每个人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,但这也可以说是放任自流。

美国
赢家逻辑——注重技术和规则
美国大学里有很多讨论领导力的著作和文献。
比方说如何做公开演讲,大厅里比较乱的时候怎么放低声音慢慢说,吸引大家的注意力,使大厅安静下来;又比如问好,当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走上演讲台,他不是说大家好,而是你好,直接和台下个人进行交流。
对美国人而言,领导力就是从学习开始的,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领导。只要学会工作、讲话、写作、组织会议,学会决策、管理、控制,那么一切都可以进行组织,这是美国的逻辑。
美国领导力实际上就是赢家的逻辑。这方面有很多的研究课题,特别是围绕奥巴马进行的研究。奥巴马的领导力举世瞩目,他是第一个担任美国总统的黑人,这属于胜利的、先锋的领导力。
在一本研究奥巴马领导力的书里面提到他的十个原则。
第一点就是相信自己的与众不同。这并不是一个障碍,而是一种优势,比如奥巴马就把自己的黑人背景作为一张王牌,赢得了总统大选。
第二点就是可信度,表明自己有领导这个国家的能力,让选民相信自己可以做到。
第三点是,考虑到美国年轻人比较喜欢憧憬未来,所以必须不断表达出憧憬未来的感觉。
在美国,领导力关乎创造和改革,这曾经是一个竞选的口号,但美国的领袖往往是一个愿意并承诺改变事情的人。他们希望自我成长,不断提升自己的领导力,也希望使所有人不断成长,大家共同成长。
另一种关于美国式领导力的,可以从《权力的48条法则》一书窥探得出。这是一本美国出版的全球畅销书,里面提出:
- 永远不要比你的上司更耀眼;
- 掩盖你的真实想法;
- 说得更少一点;
- 要关注你的对手,使你变得不可或缺;
- 要控制好你的时间;
- 成为一个不可预测的人。
所以说,美国人有一套关于领导力的观点、规则、法则和操作技术。

法国
领导力是对命运的感知
美国的领导力是胜者的领导力,而法国的领导力是英雄的领导力。
法国历史上,曾经有很多领导人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对领导力下了定义,戴高乐将军就以自己的经历书写了法国式的领导力。
戴高乐认为领导力很重要,如果没有伟大人物的话,是无法成就伟大事业的。领导人既拥有上天赐予的天赋,也具备通过经验和职业学到的技巧。
要成为一名领导者,戴高乐认为,需要具备几种特性:
首先,领导人应该是一个有个性的人。他崇拜行动,对行动和愿望有狂热,而不是做袖手旁观的观众;其次还要对决定权非常在意,也就是说,一旦做了领导人,就不会让其他人做决定;领导人是喜欢挑战、喜欢困难的人,知道困难才能够彰显自己。一个领导人会为失败负责任,不会把责任推给别人,更不会让下属去承担失败的责任。
第二,领导力需要遵循现实的环境和理论。环境对于领导力的执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法国是一个意识形态非常突出的国家,喜欢思考,诞生了各种思潮。但是领导人不能被局限在某一种想法里,他需要观察现实环境,让环境引导决定的方向。
第三,领导人要对自己的命运有所了解,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不是一个领袖,也必须自知命运是否要让你成为一个领袖。一个好的领袖是一个有创业精神的人,敢想敢干的人,并且不满足于现状。
此外,戴高乐还非常注重威严。他认为,领导者的威严和声誉就在于沉默,和他人沟通时要言简意赅,不能与每个人都保持亲密,一定的距离感有助于提升威望。他还认为道德的力量也非常重要,这样可以使地位和声誉不受到质疑。
他认为,对法国人来说,被领导是一个人的基本需求,和吃饭睡觉一样。一个领导人之所以成为领导人,并不是因为他想把领导力强加给别人,而是因为其他人需要被领导。在这种情况下的领导力,必须是优秀的领导力。

中国
充满智慧的领导力
中国也有自己的领导力,我要用一种非常谦卑的姿态来谈中国的领导力。
公元前5世纪,是孔子生活的时代,也是欧洲的希腊时代,在同样的一个时代,东方人和西方人都对政治和权力的组织、分配感兴趣。
孔子的主要工作是给君王当顾问,因此建立了一套关于权力的思想,至今这套思想还在给全世界的领导人带来启发。比如,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不正直,就无法成为一个领导者。
孔子倡导"礼",这跟戴高乐的看法有相似之处。领导人讲求礼仪的话,老百姓就容易被领导。比如阅兵式,反映了治理国家的一种文化;在法国我们也会向一些做出贡献的人颁发勋章,这样的礼仪很重要。
子曰:小不忍则乱大谋。这句话就是在说权力的,充满了智慧。所以说,美国的领导力是胜者的领导力,法国的领导力是英雄的领导力,而中国的领导力是智慧的领导力。
中国的思想中有一种对智慧的追求。老子的思想中也有很多关于领导力的说法,他说"不敢为天下先",意思是保持中立。韩非子亦有类似思想,说"君无见其所欲",君主不要表现出自己的欲望,他还主张君主真正的权力是不允许被分享的。
我在接待许多国家的代表团的时候,可以知道最重要的那个人总是走在最前面的。而接待中国代表团时,我不知道最重要的人是谁,他不一定走在最前面。
在法国,领导者总是那个冲在前面高举大旗的人。而在中国,领导者并非不做事情,也并非没有战略,他负责协调每个人的工作,让机器运转起来。这就是韩非子最重要的"无为"思想。
至于如何行使权力,韩非子认为一切必须按照法律行事,这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法律不一样,而是一种依据集体来引导我们行动的规则。领导人是一个执行项目的人,而项目本身是一个集合所有人想法的沟通和行动平台,在这个平台上,领袖只不过是规则的化身而已。

领导力的12个关键词
最后我想说的是,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领导者,不论是家里的领导、企业的领导,还是球队的领导。
关于领导力,我有12个关键词跟大家分享。
首先是勇气、创造力、信任和情感,这是领导力的四个主要特征;
其次是战略、影响力、关系和执行力,这是利用领导力的四个领域;
最后是尊重、相信、平稳和希望,这是下属或团队对领导者的四个期望。
关于"大师课堂"
2018年是中国与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,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持续为中欧之间的经济、文化、人才交流发展搭建桥梁。今年的"大师课堂",力邀多位中欧学者与政商界领袖来到中欧,与广大中欧校友和嘉宾们激荡思维、共享智慧。
文中部分图片来自pixabay,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。